唐语·河南 服务热线
0372-8313400 15237219500
唐语公告:

汉代建筑中之斗拱

时间:2018年03月04日 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
汉代建筑中之斗拱

 汉代建筑斗拱

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硬突出构件,用以承托建筑之悬出部分。除见于汉阙及墓中局部构造之实物外,在汉代文献、明器、画象砖石及壁中,亦有大量之描绘。它施用于平座及屋檐下,主要起结构作用但亦兼具装饰之功能。汉代斗类与外观之丰富多彩,当属我国古来历代王朝之最。在其统治的四百年间,斗椟从结构上发展为更加合理,类型上从单一走向多元,外观上也由古扑简单而日趋华丽复杂。通过百花齐放的创造和长期实践中的比较和筛选,最后确定了我国斗拱一斗三升的标准形制,并得到了后代的继承和发展。因此可以毫不夸大地说,汉代斗拱的发展和演变,不但对它自身的演译,而且还对我国的木架构建筑,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。

斗拱的最简单形式是在柱顶放置形如斗状的梯形方木“栌",其上再架梁枋。但由于它的出挑长度有限,所以又在上面增加若干层重叠的递增长度枋木,这就是早期的拱。当出跳较长而斗拱的形体不得不相应变得高大时,实叠的层拱往往使人产生笨拙的感觉,于是就将其中的部分实棋隔层易为其间有一定空隙的矩形小木块,这就是早期的小斗。此时的栌斗与小斗,都没有斗身与斗欹的区别,的端部也没出现卷杀。在其组上,主要是以一斗二升式样为基准。栌斗上可叠置多层拱及小斗,但还未出现斗樵本身的出跳和使用斜向构件(昂)。

一斗二升拱的形象可能是模拟人的双臂举物。在建筑实践中,这样的一斗二升式斗拱,使得位于柱中线上的梁或屋架所承受的巨大荷载,并非经轴线方向往下传递,这就使得洪臂截应力大为增加。后来大概是为了防止梁下所垫枋本的弯曲,在棋身中央热上一小木块。这个措施,仗梁的荷载得以沿中轴线下传,从而大大改善了一斗二升斗拱在结构上的缺陷,由此也就诞生了合理的一斗三升形式。它后来成为中国斗拱的标准单元,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。

由于斗拱本身未有出跳,在承托悬出的屋檐时,常采用在伸出的梁头(或牛腿)端部放置斗棋的方式,如汉代楼明器所示。屋角都分的早期做法,是在每面各出一垂直梁头。后来才有出45度。斜梁头的子,但其上所斗拱仍依旧制而未有出跳者。汉时斗拱依部位大致可分为檐下斗拱与平座斗拱二类。前者又有柱头、补间和角铺作之分,但形式基本一致。只有在简易民居中,柱头用实拍樸·而补间用短柱(后来发展为“直斗造”)的,例见广州市龙生岗出土陶屋明器。

栌斗形状似斗形者已见前还,也有二面斜度不一致的,例见山东平邑汉劂。后来发展为有斗耳、斗平和斗欹的式样,但各部尺度尚未有统一之比例可循。现知汉代木栌斗实物,仅一见于江苏高邮县神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。其平面为长方形,正面广75厘米,进深59厘米、通高厘米。单向开槽胃,口宽41厘米,斗耳、斗平与斗欹高度大体相等,斗底有一圆孔,当为与下面构件相接之榫孔。

栱身之变化较多·自早期的平直形短木,渐变为折线数折或弯曲花茎狀的多种形式。另就桃身形制而言,还有半桃、全棋、交手拱、折尺形棋数种。以上大多见于石及石墓,但由于它们都是仿木构形式,因此可认为:在汉代木建筑中的斗枞类型,不会少于上述所罗列者。

斗拱的普遍应用,使它具有了特殊的专用名称,由当时文献得悉,除前述称大斗为“栌”以外,其他都有各自的名称。


上一篇:汉代之屋面形式
下一篇:清朝东陵古建雕刻艺术
分享到:

◎ 最新新闻

◎ 热门新闻